首页 - 游戏 - 次道德指导

次道德指导

2023-10-08 06:33

【论文关键词】道德;低道德;指导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善恶两极的道德思维。然而,他们不知道,善中可能有某种程度的恶,恶中也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善。次要道德问题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真正道德问题。辩证地看待次道德,适当肯定和正确引导,将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1。道德与次道德

道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精神性的,旨在追求个人的完美。一是务实,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作者在本文中所讨论的道德是基于实践的。道德是人们普遍认可的良好的社会行为。这种良好的社会行为是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是一种利他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包括对他人、对社会的行为,也包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自己的行为。就善本身而言,它一定是正义与价值内涵和人格相结合的体现,体现了正义的要求。它是个人善与社会善的辩证统一,是绝对的。在伦理学词典中,最高善被描述为最高尚的善,“存在层次中的最高现实,以及个人的伦理和道德行为”。所以,“善”就是道德。这样,根据善良的程度,道德可以分为“完美的道德”和“有缺陷的道德”。完美的道德,即至善,是指人的社会行为的最高境界,是社会行为和品质的最高水平。就是“无私”、“全心全意”、“不自私而专心利人”。我们可以称之为“至善”。但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并不纯粹是好的。这种善,可能是先恶后善,恶中带善,也可能是善中带点恶。可以说,这些货都是瑕疵品,但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好货。我们称这种善良为次道德。

从道德层面来说,低等道德不如完美道德。与完美的道德相比,它是不完美的、低劣的、有缺陷的道德。完美的道德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崇高道德,是我们的道德目标。次道德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真正道德。在传统意义上,人们总是习惯于用纯粹的方式来看待道德。他们所认可的道德是“清净无染”。善是绝对的善,恶是绝对的恶。一种行为要么是道德的,要么是不道德的;一个人要么有道德,要么不道德。具体到实现道德价值的过程,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是纯粹的“善行”,否则就会招致非议。事实上,这样谈论道德太难了。它不但不能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相反,还可能造成道德资源的流失。低道德处于道德等级的底部,因为它是有缺陷的。但这也是“从人性的一切特征来看都应该珍惜的”。究其原因,是人在情感上和心理上善良本性的回归。因此,低道德表现为人们特有的道德意识现象。次道德应该是人类灵魂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使人转变为天使。我们应该正视它,激活它,使人们抛弃灵魂中的假、恶、丑,主动向真、善、美转变。

从运行机制来看,亚道德是自我道德内化的表现。这是一种由道德良心从内心深处驱动、让后犯罪心理抵抗自我道德启蒙悬置的心理内化活动。这种自我道德的内化不需要外在的强制措施,只需要内在道德意识的恢复(觉醒)。或者说,只要你坚守那部分道德意识,就可以防止危害扩大。考尔德伍德说:“良心是一种心灵能力,每个人都依靠它来发现道德法则来指导他们的行为。理性为我们发现了绝对的道德真理。”恩典的良心是一种良心。人们能够自觉地意识到并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内在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它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基础上的,是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义务在个体心理长期积累的结果。良知作为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个人践行社会道德的准则和标准。作为一种道德责任感,它是一种履行道德义务的意识。如果说道德义务是他律与自律的统一,那么良心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自律。它一旦形成,就会以道德自律的形式规范和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作为个体道德的内控机制。对于个体来说,良心一旦形成,往往具有稳定的“巩固性”和自然的“公理性”。现实社会中,不乏亚道德主体在犯罪后受道德良心驱使停止心理反抗,主动投案自首、坦白罪行,或主动改恶行善的例子。例如,2004年2月24日,《燕赵都市报》报道,记者收到小偷的挂号信,称他在北京公交车上偷了一名年轻人的包,并翻看了包里的日记。后来发现他是一个很穷的人。他深受感动。为此,他在日记里发誓,以后再也不当小偷了。他用胶带把赃物封起来寄给报社,希望能找到失主,减轻良心的折磨。又如:2007年9月28日,吴女士与丈夫在商场购物。他们在看衣服的时候,把手提包忘在了服装摊位的沙发上。当他们找到时,手提包不见了。 10月8日上午,吴女士的爱人在家中收到了一个邮件包裹(大信封)。打开后发现里面有吴女士的身份证、银行卡和驾照。显然是偷包裹的小偷寄来的。在上述两起案件中,小偷返还财物的行为是自我道德良心内化的表现。

从伦理价值取向来看,次道德本质上是社会主流道德的真实内涵和价值取向的体现。它们都表现出引导人们由善弃恶或止恶向善的倾向。如果我们把次要道德与主体行为分开来单独考察,就不难发现,所谓次要道德实际上就是“首要道德”。上述返还赃物案件中小偷的行为可以单独查看。显然,它是一种道德行为,是为他人做好事的表现,是社会的“主要道德”形式,是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具有积极的价值。伦理学是一门价值科学,“价值方法”是道德的独特规范方法。道德是用价值方法来认识客观事物、调整现实关系。所谓“价值法”,就是根据是非善恶来认识和判断物体的价值。它来自于人们的善意。与社会上层建筑中的其他规范方法——例如基于法律的“权利方法”、基于政治的“权力方法”相比,“价值方法”具有非强制性和相对客观性。 。副道德作为一种道德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对客观世界善恶的价值判断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事物的合理秩序。因此,次道德的内容不同于社会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和政治规则。就像道德一样,它是以“价值方式”来实现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这样想:首先,小道德属于道德的范畴,是一种道德行为。其次,次道德的主体是实践人。不仅是特定人群,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能做出体现亚道德的事情。第三,次道德认识和规范事物秩序的手段是人们的善意。次道德是主体良心的体现。次道德的本质意义有以下两点:第一,次道德的核心关键是“绝对”恶中的相对“善”。研究次道德就是要分解不良行为,具体研究其积极意义。 ;其次,次要道德目的是人类对邪恶活动或行为的特殊限制,以防止邪恶活动或行为对社会造成更大危害。

善与恶是道德矛盾的统一体,它们像影子一样同时存在。当人类向善迈出一步时,邪恶也会向前迈出一步。对于人类来说,行善不容易,但作恶也不难。人类世世代代努力尝试,用各种手段引导人们向善,制止人们为恶。《矛盾论》中说:“一切矛盾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不仅在一定条件下同时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这就是同一性的全部含义。”矛盾。”在一个有良知的人心里,恶与善是两个矛盾的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他的思想和行为可以转化为恶或善。次道德是善与恶。如果我们不承认或否认次道德存在的合理性,就等于强迫次道德向邪恶的方向转化。因此,通过适当的方法正确引导行为者由恶向善至关重要。

2。树立辩证思维

在社会共同体中,很多人都不是圣人,很多人本来就不是恶人。这意味着很多人随时可能面临善与恶的冲突。当这种情况无法避免的时候,如何让如此庞大的中间群体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让他们最终选择相反的方向。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面临的问题,建立辩证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摒弃非黑即白的绝对对立的思维模式,勇于承认黑与白之间存在着无数的灰度。既要弘扬社会主旋律,坚持价值取向的统一,又要正视道德的层次性,承认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我们既要坚持引导次道德的美好内容,又要正视次道德的恶内容。我们不能因为恶中有一点善就过度肯定和赞扬,免得真的误导了不道德的行为者。例如,下面的例子就过于肯定了不道德的行为:“小偷偷了钱,并将凭证退还给在网上发帖表示感谢的失主。”张先生的钱包半个多月前被盗,里面有500多元现金,还有身份证和驾驶证。张某被盗后并未报案,而是花了40元补办了身份证。 8月7日晚,张某的妻子称,有人将张某遗失的身份证和驾驶证整齐地装在烟盒里,留在家门口!夫妻俩一致认为是小偷干的。 8月8日上午,张先生在网上发布了一条题为“谢谢你——小偷”的帖子。帖子中写道:“我很感动,也很敬佩你,我想从心底里赞美你——你是一个好人,一个有高尚情操和敬业精神的人。”在这里,张先生的行为对小偷来说有些严厉。太多的赞美。赞扬那些直接或间接给自己造成伤害的人,可能真的是纵容小偷的行为。因此,我们应该有辩证的思维观念,建立亚道德的辩证思维方法。坚决谴责不道德行为中的“恶”,对不道德行为中的“善”给予适当的肯定、鼓励和引导。

3。完善道德理论,更新价值观

第一,正视道德等级,承认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亚道德作为传统道德评价标准的补充,表明现代道德对弱势、边缘和被忽视的道德价值观的高度重视。这说明当今社会对道德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正在逐渐成熟。道德从来都不是纯粹的,道德价值的实现从来不涉及使用纯粹的道德方法。以绝对对立的方式看待道德过于狭隘,最终可能导致道德资源的缺乏。社会每个人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总是多种多样、不断变化的,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任意性和随机性。似乎价值选择完全是基于个人的兴趣、欲望、需求、兴趣甚至情感而做出的。 。然而,通过个体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的价值选择,我们会看到,个人的价值目标始终取决于社会所指向的价值理想。个人的价值取向总是“导向”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价值认同总是与某种社会价值规范“认同”。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社会价值理想和价值规范始终处于主导和主导地位,始终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道德建设方面,要充分认识不同社会群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承认价值取向的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现实。在道德引导上采取差异化、求实态度,根据人们不同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先进性和层次性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适合不同层次的道德观。理论既考虑道德理想的实现,又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道德水平。二是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强化良好道德氛围。道德对人类行为的约束力是显而易见的。除非是由于精神病或智力障碍,否则几乎每个人都能感知到道德规范和道德强迫的存在。一个人无论多么恶毒,内心深处还是残留着一定的道德良知的。众多善行的发生或恶行的汇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因于社会道德规范的明确性和道德强制力的强大,或者归因于个人道德情感的成熟。运用道德力量引导人们向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道德建设是指道德规范体系的建立;道德教育是指道德规范的宣扬和灌输。道德教育除了政治信仰的灌输外,更重要的是基本道德规范的传授。二是道德规范的落实,主要表现在广泛的社会监督和公众谴责。以犯罪者为例,从哲学认识的角度来看,对罪犯的改造本质上就是改变罪犯心灵中对客观外部世界的错误、扭曲的认识,获得正确认识的过程。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念、思想,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越好,对某些人的正确引导效果就越好。俗话说,近红者赤,近墨者黑。更加弘扬道德典范,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新的道德风尚,以社会主义主流道德价值观引领社会道德潮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因为“人类具有善与恶的双重属性,人类有无限的善,也有无限的恶”。但同时,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和行善的能力。在正确的道德观念的指导下,行为者在社会活动中不再仅仅以自私自利的私欲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而能够以道德人格或社会人格来对待他人。

4。营造宽容的道德氛围

“人类本身就是最高的价值。对于任何人来说,无论他有多坏,他的坏行为以及他给社会和他人造成的损害都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他应该被视为坏人;但首先我们应该首先爱他,因为他是人,有最高的价值,善待他,把他当作人来对待:这是善待他人的最高道德原则。”(4)人是环境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塑造和影响人的本性和个性,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邓小平所说,环境和制度是第一位的。在好的环境和制度下,坏人就很难出现。道德环境是一个人文环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道德环境的有效性主要在于:一方面另一方面,从客观认识来看,人是环境的产物,良好的道德环境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谐社会。另一方面,从主观认识上讲,道德环境可以通过影响人、教化人、规范人、激励人,使人在一定的道德环境中塑造道德品格、提高道德境界。人性的进步与道德环境宽容度的提高密切相关。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的人,会比以前更有自觉性,因此,犯错误和出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小一些。人性水平的提高、社会宽容度的提高,给了次道德的生存空间,总体上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精神的复苏和回归。营造宽容的道德氛围,除了用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行教育、用优秀的道德榜样来激励、用严格的制恶机制来约束之外,还必须从人文的角度对那些宣扬亚道德精神的人给予适当的认可。因为小道德也是善的一种,肯定小道德就是肯定善。但必须指出的是,在社会上宣扬低道德是不恰当的。毕竟,低级道德是邪恶的。对于公众来说,弘扬社会公德、公民道德是“正道”,而对于不法分子和不道德的人来说,肯定低道德则是拯救他们的重要第一步。次道德也将在当今社会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从消极层面减轻不当行为的危害。因此,对于次道德,我们应该以宽容、善良的心来看待,营造宽容的氛围来引导。温柔和仁慈总是比愤怒和暴力更强大、更有力量。 “以善制恶”,甚至以善制恶。印度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曾说过:“不是锤子的敲击,而是水的歌舞,使鹅卵石变得完美。”社会生活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人在感动的时候更容易改变自己。社会上虽然有罪恶,但未必能消除。善意的现象发生变化,但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人永远都有人性,这也是维持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5。探索引导亚德导善抑恶的机制

这种道德落实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防止更大的罪恶发生,其根本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止恶行善。为此,必须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确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奖励“善行有善报”,是鼓励人们行善,是引导善行的机制;惩“恶有恶报”,是告诫人们止恶除恶,是一种制恶机制。

首先,您应该寻求适当的法律支持。迄今为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尚未纳入我国法律的明文规定。因此,在法律中增加这一规定就显得尤为必要。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曾说过:“对犯罪最有力的约束不是惩罚的严厉程度,而是惩罚的确定性。” “严厉的惩罚会造成犯罪分子面临更大后果的情况。 ,他们就越敢逃避惩罚。为了摆脱一罪的惩罚,人们会犯更多的罪。”如果我们在定罪量刑时承认主体的不道德行为,减轻对他的惩罚,无疑会激活他们灵魂中向真理转化的因素。 ,善良和美好。他们被减轻刑罚后,也会钦佩法律的正义,觉得自己恪守次道德原则的行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其次,要实行必要的道德强制和奖惩。道德是一种鼓励人们进步的积极力量,它促使人们关心他人;而法律则是对侵害他人利益的行为的消极制裁。既然法律对人的约束比较重,那些可以用道德解决的事情就没有必要用法律。同样,推理可以不诉诸更高的道德原则,而较低的原则可以解决它。如果“利己”能解决问题,就不要诉诸“无私奉献”。毕竟,宽容是我们最高的道德境界。道德规范是一种理性智慧,但有时不足以与人的自私本能抗衡。比如,演员虽然知道遵守道德的意义,但一旦面临巨大利益的诱惑,难免会越界犯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道德强制是必不可少的。道德强制利用舆论强制。道德强制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在于,它不仅源于对道德行为主体的关注,防止其堕落,而且保护道德客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培根说:“对于一切事物,尤其是最困难的事物,人们不应该指望同时播种和收获。要使其逐渐成熟,必须有一个培育的过程。”笔者认为,在总体道德框架合理正确的指导下,努力寻求并有效落实预防不道德行为的具体可行措施,必将在新的水平上取得更好的效果。